“喂,趙總,趕快給我們調10000個抗原試劑盒”“王總我們N95口罩不多了,今天送20000個”“喂,王大夫,學生需要蓮花清瘟膠囊”“王大夫,學生發燒了”.....早上6:30王少華不停地接打電話,聯系定購防疫物資,忙著為學生看病,還要做采購計劃,做好防疫物資后勤保障各項工作。

她從9月28日校園封控管理以來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。校園靜默前,她每天給學生看病、做核酸、留觀發熱學生,監測體溫等,每天24小時全天候工作。“王大夫:你快來,有2個學生在宿舍發燒了!”凌晨三點多,王少華接到宿舍區老師的電話,剛剛入睡的她披起外衣就趕了過去。“放心,別怕,我們馬上到!”王少華到達現場后,悉心照顧生病學生,把學生送到留觀室,看著學生把藥吃了,直至情況穩定,她才離開,那一夜幾乎沒有合眼。第二天帶著疲倦的身體繼續上崗,給學生看病、開藥、做核酸...開始了忙碌的一天。

10月8日這天是王少華的生日,做核酸、準備防疫物資、給學生看病、開藥、監測發熱學生進行留觀、報數據。忙的一天也沒顧上吃飯,直到兒子視頻“祝媽媽生日快樂!”她才想起自己今天過生日。她對我們說這是她過得最有“疫”義的一個生日。
10月10日,校園靜默以來,她的工作量劇增,發熱學生應急處置;培訓教職工、學生做抗原、穿脫防護服;與各級疾控中心聯系溝通、轉運發熱學生、隔離監測學生、環境消毒、轉運醫療垃圾;上報教育廳陽性、密接、次密接、隔離人員等各類數據,每天忙到晚上1點多。學校出現第1例陽性學生那一天,她直到半夜12:30才吃了一碗泡面。
一天,在檢測抗原中發現學生陽性,她馬上撥打120 把學生送到醫院,及時阻斷了感染源。她的工作最危險,感染幾率較大,但是她從不畏懼、退縮,認真做好每一件事。老公每次視頻都要囑咐她“注意安全、保護好自己,注意身體,注意休息,我和孩子挺好的你別擔心”,丈夫的體貼,給予了她很大的鼓勵。

她自己身體不好,患有耳石癥,經常頭暈;腿患關節炎,上下樓、上廁所不方便,蹲下疼的半天起不來。就是這樣,她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,從不叫苦叫累。


兒子今年中考,母親患癌癥也顧不上管,老公頸椎病剛做完手術,她舍棄了小家,一頭扎在學校這個大家,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抗疫一線
校醫室的護士張茹,她每天除了要和王少華一起處理相關事宜外,還負責發放、入庫、統計醫療物資;一套套配好并發放給各個崗位需求的防護服、隔離服、口罩、手套等。她還負責校醫室的內務工作。

張茹剛做完胸腰椎骨折手術才2個多月,長時間站立工作腰疼、困酸,晚上有時有空才能烤烤電,緩解一下,第二天繼續上崗。我問她:“為什么不休息一下?”她說:“需要我的地方太多了,做不完,怎么能休息呢。”樸實的語言,卻顯示出一份責任與擔當。

張茹的女兒今年才六歲,這些天老公帶病在家照顧孩子,而且不會做飯,父女倆在家經常是對付一口就算一頓飯。女兒十分想念媽媽,她從來沒有離開過媽媽,可是這次分別卻一個多月了,每次視頻女兒都哭哭啼啼,經常問:“媽媽你累不累?媽媽你什么時候能回家?我等你早點回家......”每次張茹都耐心地開導女兒,告訴女兒說:媽媽要和許多叔叔阿姨一起并肩作戰,戰勝病毒后才能回家,并且還會給女兒講個小故事。女兒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媽媽給她講抗疫小故事的時刻。女兒每天睡覺都要抱著媽媽的睡衣才能入睡,她太想媽媽了,憑借想象力還畫了一張畫,寄托她想念媽媽的情思。


像王少華、張茹這樣的醫護人員,她們是醫者,更是一位平凡的媽媽,她們披星戴月、沒日沒夜,守在抗疫最前沿,孩子和家人們是她們堅實的后盾,更是她們努力的希望。

面對疫情她們舍棄了小家,把全部的愛投入了大家,她們履職盡責,不辭辛苦,不計得失,用實際行動守護師生健康和生命安全,竭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,詮釋著一名醫務工作者最美的風采。
供稿:黨委宣傳統戰部
審核:張麗娟
